今年以來,為進一步激活民營經濟發展活力,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,國家密集打出一系列政策“組合拳”。
分析人士認為,在政策利好刺激下,民營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,盡管依然面臨困境和調整,部分典型問題較為突出,但隨著助企紓困的積極信號不斷釋放,我國民營經濟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。
提供堅實法律保障 支持民營經濟高質發展
10月10日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(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(以下簡稱草案)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,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,有望進一步優化穩定、公平、透明、可預期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。
在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方面,國家持續推進市場準入壁壘的破除,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并持續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。同時,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和反壟斷執法,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政策措施專項清理工作。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,提升了市場競爭力。
在要素支持方面,國家持續加強金融服務,出臺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5條舉措,并強化對金融機構支持民營經濟的激勵約束。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政策、深入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等,從資金、稅費優惠、企業減負多個角度入手,持續激活民營經濟發展活力,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“典型問題”待解 民企發展面臨困境和挑戰
當前,我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的特殊時期,再疊加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變化,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面臨新的挑戰,民營企業對此“體感”更明顯。
具體到企業日常經營層面,異地逐利性執法(又稱“遠洋捕撈”)、罰沒收入增加等“典型問題“正成為很多民企遭遇的”困擾“。
近期,廣東省出版集團主管的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撰寫的一篇“廣東省情內參”在公眾間流傳。該報告稱:廣東省的“互聯網業態公司遭受異地逐利性執法,生存難以為繼”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北京浩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征夫就此事件向對媒體表示,所謂“遠洋捕撈”,是指出于利益驅動,部分地區的公安機關違法違規異地抓捕、查封、凍結、甚至劃轉外地民營企業財產和個人財產的做法。近年來,此類現象多有發生,較大地影響了民營企業的安全感和發展信心。
早前在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、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辦的“遠洋捕撈”現象研討會上,與會專家也認為,“遠洋捕撈”案例近期增多,對于民企的負面打擊很大,對地方營商環境有著根本性的破壞。要營造公平、公正的法治環境,切實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。
另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表現在“罰沒收入”的持續增加,既加重了企業的負擔,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的營商環境。10月8日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,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,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單位的行政執法行為,更多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,不能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,不能亂罰款、亂檢查、亂查封,及時對罰沒收入增長異常的地方必要時進行督查,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,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。
業內人士認為,市場恢復、監管優化需要一定的時間,在此過程中,一些民營企業必然會有“痛感”。整體來看,民營企業友好型發展環境的打造在曲折中前行,上述“典型”問題的破解,需要從法律修訂、政策落實、監管強化等多個方面入手,才能切實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加公平、透明、可預期的營商環境。
政策“組合拳”頻出 民營經濟迎發展新機遇
在民營企業友好型發展環境打造方面,國家層面還在繼續釋放積極信號,國家發改委近期對媒體表示,“下一步還將有一批增量政策措施加快出臺實施,形成改善預期、提振信心、穩定發展的工作合力。”
10月14日,國務院新聞辦就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,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人表示,將支持全國4萬多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;市場監管總局表示,將出臺《關于牢固樹立監管為民理念、推行服務型執法的指導意見》和《市場監管執法行為規范》,進一步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;10月15日,金融監管總局提出,將加快完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。
數據顯示,2024年前三季度,民營工業生產穩定增長,民營企業外貿貢獻率提升,出口增速超過整體增速。實體經濟領域,民間投資增勢較好,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11.6%,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高出2.4個百分點,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.7萬戶增長到2024年的5500余萬戶。
有觀點指出,隨著國家各部門聯合靶向發力,將進一步促進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形成,中國民營經濟也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關鍵詞: